经过七周的昼夜鏖战,机安公司所承建的鲁地拉项目四标段终于从原先垫底的进度情况干到了六个标段综合评比第一名。当鲜红醒目的锦旗从项目经理杨正雷手中传给张兴松时,他用指腹轻轻抚摸着“流动红旗”几个大字,眼神里满是欣慰和温柔。这一幕竟然与我初见他时的景象紧紧重合在一起,把我拉扯进无限的回忆之中……
刚进鲁地拉项目的第一天,在尘土满天、车辆繁杂的工地行走几十米,我注意到这样一位年轻人。他身形清瘦颀长,因风吹日晒而皲裂的嘴唇紧紧抿住,眉头微皱,严肃而专注的指挥着前方的吊装作业,阳光的暴晒使他脸庞与脖颈处呈现黑白分明的颜色,被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他的背部,显出笔直而结实的背部线条。同行的第一直管部党支书书记顾尚宽告诉我,他是鲁地拉项目的副经理,叫张兴松。这样一位气质坚毅沉稳的项目副经理,会为整个项目的发展带来怎样独特的效果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走近张兴松。
项目施工阴晴表是一种反应工地施工天气状况的表格,使项目施工能够根据天气原因灵活调节施工节奏。但鲁地拉项目有一张更为神奇的项目施工“阴晴表”,能恰如其分的反应出项目施工的进展状况,这张“表”就是张兴松的脸。不了解项目现场情况的同事只要在晚间十点收工时看看张兴松的脸色,倘若他愁眉不展,一脸阴沉,那项目进展一定是遇到了难题和阻碍,倘若他眉目伸展,略带笑意,没得说,项目肯定顺利进行着。这一切源于鲁地拉项目4.30节点刚定时,一向沉默的张兴松咬牙对着分管领导芮铁明立下军令状:“不完成节点就不是机安人!”。从那以后,张兴松像钉子一样牢牢扎身于项目,真正做到了与项目同呼吸,共进退。
一天傍晚,张兴松脸色阴沉的回到项目部吃饭,在一群欢声笑语的年轻人中显得格外突兀。原来,现场施工又遇到了难题,部分管道路线跨越大永高速高架桥下,为保证高架桥地基结构的稳定性,项目部决定用快挖、快装、快填的施工方式迅速完成铺设,恢复地面,将破坏性降到最小。但天不如人意,当挖掘机挖开沟槽时,丰富的地下水汩汩涌出,迅速淹没了新挖的管槽,再往前挖掘时,一块十几立方的巨石又赫然横亘于泥水之中,挡住了去路,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施工不得不暂时停顿,稀烂的土质,坚硬的巨石,成为压在张兴松心头的重担。
夜晚,张兴松阴沉的脸庞使项目部的气氛显得压抑,他沉默的坐在办公室角落,任凭手里的香烟燃到尽头。慢慢地,他的表情由忧愁变为坚定,打破了寂静:“怕什么,接着干!前面是刀子也要往前推!”这句话给班组上小伙子们带来了信心,第二天一大早,抽水机、发电机、挖掘机、破碎机交和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这群钢铁的建投人势如破竹,朝着节点坚定地推去。
连续几天的24小时倒班作业,高架桥下的管线铺设终于完成,带着一脸疲惫而惬意的张兴松终于又能加入伙伴们的欢声笑语了。
如果一定要用某种动物的特性来形容项目部的同事们,那么大部分人一定会把“倔牛”的称号留给张兴松。主管项目生产的他从来把项目进度放在第一位,像一只倔牛一样拽着所有人高效的参与到施工进度中来。
项目部经理杨正雷对此深有感触。项目管线铺设跨过大永高速后,来到了农户聚集的地段,村民们对于每日轰隆作响、掘地三尺的施工队伍怀有高度的疑虑和排斥,这让负责对外协调的杨正雷颇为头疼,只能挨家挨户登门协调,但村民的不理解还是对施工进度造成了压力。这天,正当杨正雷为村民纠纷闹得焦头烂额之时,他迎头碰上了黑着脸的张兴松。
“经理,什么情况啊!那农户不走我进度怎么推!”隔着三米远,张兴松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燥火,先发制人。未等杨正雷作何辩解,张兴松又将一军:“这段进度保不了,我这机械人工全干瞪着眼,哪一样不是钱?”杨正雷刚要发火,但想到他素来急脾气上头,说话耿直,只得按下心中的火气协调道:“这几家农户确实头疼,我也正在全力解决,管线铺设只能绕过这一段先铺前面的了。”张兴松并未搭话,转身愤愤离去,这对平日里互相扶持的好搭档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不欢而散。
但张兴松确实听进了杨正雷的话,绕过几户纠缠不清的村户,开始下一工段的紧张施工。几天以后,杨正雷与村民艰难的协调谈判终于告一段落,为施工进度清除了障碍。他松了一口气,准备将进展告知张兴松,没想到先迎来了张兴松的道歉。他那被晒得蜕皮的脸上隐约显出一丝红色,但目光坦诚的注视着杨正雷:“经理,我前两天性子急,你别介意……我只是……”“老弟,不用说那么多,我自然知道你是为了项目着想。”语罢,矛盾在两兄弟之间瞬时化开,两颗为了项目的赤诚之心靠得更近了。
张兴松的急脾气在项目出了名,但不管是因为造价培训被他一再催促的造价员李进英,还是因为材料到场不及时被他质问的材料员高兴桉,都未曾因为这份急性子而感到不解,因为大家都知道,正是这份急性子敦促着大家齐力前进,使整个项目凝聚成一股合力,坚定不移的朝着节点推进。
这天在现场遇到张兴松时,他正拾起工人们留下的矿泉水瓶,拧开瓶盖,就着喝剩的矿泉水,仔细的擦拭着安全警示灯带,不一会儿,原本满是灰尘的灯带被擦拭得崭新如初,眼看着一盏盏崭新发亮的警示灯整齐的排列在施工路段,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好奇于他凡事的亲力亲为,一旁的技术员何阳阳却见怪不怪地说道:“张哥一直都这样,别看他不说话,这工地上的点点细节,他都记在心里呢!”活泼的何阳阳说起张兴松的细心,简直有满匣子的故事要跟我讲。随着他的叙述,我们一起回到了3月15日。
那天清晨,张兴松照常按着管线铺设的道路巡查施工进展,鹰一样锐利的眼神和针一样细致的心思让任何异常情况都无法逃脱他的视线。突然,他在一所民宿面前停下了脚步,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他的眼前,一根细细的裂缝在民宿墙面上蜿蜒伸展。原来,管线开挖和管道安装影响了这所民宿的地基稳固度,突然下沉的地基一点点将民宿墙面撕裂,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民宿结构安全性将大大降低,后果难以设想!想到这里,张兴松一头冷汗,立马调集施工队伍,集中力量对该段管道进行安装回填,试图在裂缝扩大危及房主人身安全之前修复问题,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3月16日凌晨2点,该段管线回填终于顺利完成,张兴松没有放松紧张的心情,又马不停蹄联系民宿主人协调墙面修复加固,终于在凌晨4点完成了全部工作,排除了安全隐患。这时,项目部人员才长舒一口气,安心的回到办公室。
4月中旬,项目部人员顶住巨大的压力,使出了浑身力气,终于如期保证了进度,晚饭期间,他一改往日的沉闷,欢乐地加入了大家的聊天之中,我瞅准机会,凑上前去,跟他聊起天来。
“项目干到现在,你怎么想?”我问道。张兴松扒拉一口饭,随意的说道:“能怎么想,更硬的骨头还在后面,啃下硬骨头才算胜利!”张兴松说话从来不拐弯,对于我的采访颇有些意见,他坚持认为项目部其他人更值得采写,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而已。
短暂的沉默,我终于问出了一直想问的问题:“张工,听说你家离这儿不远,你回家看过没?”张兴松停下手中的筷子,略带歉意和羞涩的说道:“对呀,我家离这里开车20分钟的路程,可我从来没有回过家……”我的问题显然触动到了他,没等我再问,他先叹了一口气,说道:“前两天母亲给我打了电话,埋怨我从来不回家。原来项目离家远,回不了家也不怪我,现在项目就在家门口,怎么还是不能回家?”这位铁血男儿吃尽了工地的苦,从来没有后悔过,但是现在我竟然看到了他略微湿润的眼角。一时间我想不到任何安慰的话,只能陪着他沉默着吃完这顿晚餐。
碗筷一放,他长舒一口气,对着家的方向郑重承诺道:“干完这个节点,我一定回趟家!”语罢,他带好安全帽,拿起手电筒,朝着工地的方向大步走进,渐暗的夜色一点点笼罩住他坚定的背影。
如张兴松所言,他不过是机安公司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施工人员中的一员,专注、沉默、内敛,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我们在任何一个工地都能找到一颗同样的“青松”,但在这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背后,是甘于奉献和衷心坚守的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他们,扎根项目前线,努力长出最繁盛茂密的枝叶!